大周宫城,皇极殿。
随着殿试开考锺罄声响起,悠扬浑厚,响彻环绕整个大殿。
所有应试贡士就坐考案,开始殿试答题,或动笔草稿,或苦思冥想。
当初贡院会试之时,每个考生都有独立号舍,文思通畅就执笔写文,思路不顺或躺或卧,百无禁忌。
会试考官绝不会干涉理会,考生在号舍中是否仪态端庄,只要考生按时交卷即可。
但是殿试却完全不同,考生在皇极殿应考,这里是皇宫大内,帝王御极天下之所,稍有亵渎,便会惹上大祸。
所以这些应考贡士,不管处于何种状态,人人都正襟危坐,不敢失仪,三百馀人据案而坐,个个板正,气氛颇为严肃压抑。
殿试策问之题,是天子确定题旨,嘉昭帝制定极其贴近实政的策题,也绝不是为考察贡士是否文彩横溢。
他只是针对大周存在隐忧,通过这样的渠道方式,听取一些有益的建言。
因这三百名上榜贡士,不管是学识丶心性丶智慧,都是天下万千士人中佼佼者。
比起被官场规矩驯化的文武百官,这些贡士大都是白身学子,他们的思虑更具活力,他们对实务剖析建言,更加大胆淳朴。
所以他们依题撰文,谏言献策,没有在朝官员的忌讳和壁垒,能让高高在上的君王,窥得一些新有天地的想法。
对嘉昭帝这等务实君王而言,处事不外乎抓大放小,殿试一甲三人,对士林学人具备号召力,他必定会谨慎点选。
除此之外,其他贡士名列二甲或三甲,他并不会在意和关注。
在士人心中高高在上的殿试,在皇帝统御河山的视野中,更多的只是听取新鲜建言的不错渠道。
……
坐在第一列考案十名贡士,便是本次会试排名前十之人,在整个考场之中最引人瞩目。
殿试只考察学子实务策论,不像会试三场考较全面缜密,殿试阅卷时间也较紧促,不过二至三天时间而已。
这个评卷时间,主要用来评判考生策论,是否切中时弊,是否言之有物,至于文辞是否纯雅,用典是否旁徵博引,还在其次。
如此短促的评卷时间,按照常理来说,对考生答卷缺乏充分的评判比较。
但因会试对学子已有缜密考较,会试阅卷也长达近月时间,对考生的学识和才智,已有非常细致的筛选考核。
所以,殿试最后列名,很大程度上以会试排名做重要参考。
能进入殿试的贡士,他们才智虽还存在异同,但彼此差距十分接近。
殿试结束之后,同样十八位阅卷官,会优先评阅会试前十八名贡士的试卷。
只要他们的殿试答题,不出现明显纰漏,这十八人答卷会优先上呈天子。
除非在评卷过程中,前十八名之外,有人的殿试策问文章,确为精彩绝伦,被破格纳入首批上呈。
在通常情况下,殿试一甲三人,都是在会试前十八名中产生。
而坐在大殿考案的首排十人,也具备名列一甲的最大可能。
他们也是三百贡士之中,最为踌躇满志之人,也是面对殿试应考,最为小心谨慎之人。
因为,其他首榜名次靠后,或者名列次榜丶尾榜的贡士,殿试对他们来说不过走过程,一甲荣耀基本与他们无关。
……
坐在第首排考案左首位的贾琮,面对殿试考题,似乎比很多考生更加举重若轻。
因为对殿试策问题旨的准确把握,在场贡士只怕极少能超过他。
策问题干之中,隐晦提到的诸般政事,都是大周近几年不容忽视之象,很多甚至是贾琮亲历。
但他不会天真的以为,嘉昭帝拟定这样的策题,是为了便于他来答题,如果他的揣测准确,皇帝并不希望他名列前茅。
嘉昭帝之所以出这样的策题,是近些年以来,大周朝野风波暗涌,阴霾难明,让这位谋深疑重的天子,生出异样沉重的警惕……
贾琮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提出何等应对之策,才能符合天子的倾向和心意。
他只是思虑了片刻,便在稿纸上罗列纲要,为正式答题做准备。
作为今科会元,他注定是瞩目的对象,很多考生还在苦思冥想,他却已开始动笔,这一举动吸引了不少目光。
其中首排应考贡士之中,有好几人的视野馀光,已扫向他这边,惊讶者有之丶钦服者有之丶嫉恨担忧者亦有之……
其实,贾琮对首排考案的十名贡士,多少也有些知晓。
自从会试放榜之后,贾琮曾和蔡孝宇丶刘霄平拜谒主考官丶同考官。
期间遇到不少今科同年贡士,彼此有些言语寒暄交谈,知道进入会试头榜十名之人,除了他之外,还有两名乡试会元。
其中一人是青州解元,另一位杭州府解元名列会榜第三,贾琮甚至记得此人名叫林兆和。
因为这人曾到府拜谒,还向他递过名帖,不过贾琮以重孝在身为名,闭门谢客,两人并没有得见。
……
此时,皇极殿外响起隆隆鼓声,这是为殿试设置的报时更鼓,时间已至巳时。
因对比会试一场持续九日,殿试的时间非常短,从辰时开始到日落时分便结束。
为提醒应考贡士掌握时间,皇极殿外更鼓每过一个时辰,就会敲响一次。
此时,离殿试正式开考,过去时间尚不久,大多数贡士还在揣摩题意,许多人不得要领,只有少数人动笔拟稿。
沉闷急促的鼓声,隐含着难言的压抑,在皇极殿周围盘旋不散,让许多殿试贡士心弦瞬间紧绷……
对于贾琮来说,面对殿试甚至比会试轻松许多,因他下次春闱只为取进士之资。
能够得中会试头名会元,已是极大的意外之喜,进士及第的目标也已达成,此刻心思多少有些无欲无求。
相比于首排安坐的前十名进士,人人心中都燃烧着夺魁天下的野望,贾琮应试的心态异常松弛。
或许正是这种豁达的心绪,让他的文思更加敏锐通达,只花了少许时间罗列纲要,理清思路,便开始下笔应答。
臣对:闻帝王之统御天下,仁政福德泽被四海,必有其为政之本焉,必有其施政之要焉。
夫用人不可以不慎,吏治不可以不清,律法不可以不威,此三者至,则治天下可成大瑞也。
盖所谓治政之本何也?人主之一心是也。所谓施政之要何也?人主之一心行仁是也。
何为仁者,正溯之气,忠正之情,严慎之举,谢名去望之勇,扶摇天下之心,勿为妇人之善,勿为庸者之忍。
故仁以举贤,而爱惜人才,则收用人之效矣。仁以择吏,而澄清吏治,则成廉洁之风矣。
仁以司法,抚循黎民,震慑阴邪,则致丰饶之象而臻国泰之愿。
尧舜禹三代之盛,所以庶政毕修,民生克遂,而登圣君之德,此道得也。
故善治天下者,不恃有操驭天下之术,而恃有治省吾心之道。不徒有勤勉殷政之德,而贵有忘情利天下之心。
由是而至,尧舜禹三代之丰功伟烈,不难见于陛下治年矣……
……
贾琮提笔在草稿上答题,刚开始还一边斟酌字具,一边书写,速度从容而缓慢。
写了几段之后,思路渐渐通畅,下笔凝滞消退,书写愈发果断迅捷,常有一气呵成之感。
等到殿外午时的鼓声响起,不少应考贡士不免更加紧张局促,他们很多人刚列过草稿纲要,还没开始正式撰稿答题。
贾琮听过钟声,暂时放下笔墨,从随身考箱之中,拿出五儿准备的乾粮,细嚼慢咽几口,填饱几分肚子。
虽然贾琮只是寻常进食,但还是引起周边考生的注意,羡慕叹息者有之,脸有不屑,但心有慌张者亦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