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权 利分离(2 / 2)

大汉有活爹 长夜天高 5514 字 6小时前

霍海仔细的思考了起来。

如果董偃成功封侯,甚至没封侯回到长安,却屁事没有,那百姓自然知道霍海不是无所不能的了。

这的确是一个办法。

说实话,霍海对董偃个人没有什麽意见,干他纯属因为风气不好。

如今新学昌盛,道德是必修课。

特别是这几年那些世界观正在塑造之中的小孩长大,别的地方不知道,长安的道德水平是飞速提升的。

既然风气已经刹住了,是否可以放董偃回来?

霍海手指敲打桌面。

讲真,董偃恰恰就是霍海在暗中掌控一切的证据。

因为只要霍海不松口,董偃把一切都赔上,都封不了侯。

董偃在右北平,尝试过带兵去进攻匈奴单于本部。

结果,在有指南针,有星象图,有老兵向导,有一堆匈奴向导的情况下,没找到匈奴单于部在哪儿。

如果要让董偃封侯,那就让董偃去解决匈奴单于被蚕食剩下的最后一点东西。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一看!

伊稚斜其实在三年前,就已经愿意跟刘彻投降了。

但刘彻不要。

因为伊稚斜如果投降,他还是匈奴的单于,是带着自己的嫡系兵马。

这样的话,他就转化成了一大政治力量了。

有了他这个旗帜,大汉好不容易制造的没有匈奴人,只有草原人,匈奴政权毁灭,就再也没有匈奴人的局面,不就白瞎了?

所以,刘彻不接受伊稚斜单于的投降。

这些年来,匈奴单于本部……这麽说吧,大汉的牧场边缘,拿上最先进的望远镜,已经能直接看到龙城的匈奴部落单于本部了。

此时霍海真的在思考可行性。

刘鸿坪每次都是,只提意见,出主意,出完就不管了。

至于这个主意会不会对霍海有影响,他也不管,那不是他的工作范围。

这一次出的主意,虽然有点馊主意,但霍海还真有点心动了。

是时候了结旧事了吗!?无论是董偃,还是匈奴单于?

当然了,可不是说让董偃去把伊稚斜给抓出来。

这个任务,最终还是属于大将军卫青的。

只有卫青,能干这个活儿。

不是因为这个活儿有难度,而是因为其他人没资格先动筷子。

……

三十五岁的董偃,横刀膝盖上,坐在大漠间,一眼望去,只是远方部落的孤烟。

董偃已经完全看不出当初那个讨喜的帅哥模样了。

因为风吹日晒,董偃的眼角上有了皱纹,因为常年缺水,所以手掌上有了一些纹路,这些刀刻斧凿一般的纹路,隐隐有些泛黄发黑,就像一个多年老农手掌上留下的茧子并口一样。

为了立功,为了封侯,董偃最开始压抑着害怕,真正的成为了一个军人。

然后慢慢的成为了一个合格的将士。

成为一个合格的将士,到现在这般,又花了几年。

这一段时间,每一战,董偃必先冲上去。

在脸上,背上,胸口,留下了刀口。

如今董偃这副摸样,再也不是当初那个董偃了。

董偃都不知道,自己如何再当一个小白脸。

有时候,午夜时分,董偃也会梦回当初贵族们围着自己转圈的日子。

「校尉!」

手下双手恭恭敬敬的把一份书信递到了董偃面前。

看到书信上的字,董偃愣了一下。

打开后,董偃也陷入了迷茫。

其实霍海不想写这封信。

霍海说自己不迷信,其实特别信命。

就算宇宙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按照客观的物理规律运转的,霍海也认为命运是真实存在的。

同样的人,同样的智力,同样的生长环境,同样的读书态度,同样的一切经历,就因为运气,可能导致两个人的命完全不同。

霍海对于命,很信。

所以霍海相信,曹家和大汉,必然有点什麽。

也相信,董家和大汉,必然也有点什麽。

董仲舒的出现,让大汉走向了巅峰。

董偃的出现,让脏唐臭汉风气彻底刹不住车。

董贤这个断袖之癖的主角,直接让西汉完蛋。

董后,汉灵帝的母亲,让东汉局势迅速崩坏。

董卓,一曲西凉吹来的笛声,彻底的带走了整个大汉。

从曹起,至曹终。曹前是萧何,曹后是孔明。

大汉的历史就是这麽有意思。

霍海对于这种感觉像是命运的安排的事情,是不想沾手太多的。

但是霍海还是写下了书信,送给了董偃。

董偃看完信,内心平静如水。

董偃早就知道自己永远封不了侯了。

整个草原上,或者说整个大汉,所有的军队全都在卫霍手中。

长安时看起来什麽卫青和霍去病争风,什麽公孙家,什麽李家,好像有很多人掌握着军权一样。

到了边塞一看,刀全在卫霍手中。

董偃知道霍海不想让自己封侯,自己就永远封不了侯。

甚至因为感受到自己的必死之局,董偃还克服了怕死的情绪,才真正的成了合格的将士。

但是到了今天,董偃突然感觉自己的人生回不去了。

这麽些年的戎马,还怎麽回去?

都说一年良家子,一生汉军情,董偃远不止如此。

一个堂堂正正,在战场上,和另一个男人战斗,杀死了对方。

然后重复这个过程不知道多少次的人。

又怎麽回得去做小白脸的日子。

只是,长安有事情未能了结,董偃想要回去。

书信中写了两条路给董偃选。

等待卫青攻破龙城,让董偃跟着封侯。

或是董偃直接回去长安,但从此以后公开离开窦太主。

为什麽会有选择二这个没有任何好处的选项?

必然是有原因的,原因当然是不会写出来的。

但看起来,似乎不用选也知道该选一。

但……董偃选了二。

把书信揣进怀里,董偃收起了刀:「我要回长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