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三大新鲜事儿(2 / 2)

买活 御井烹香 6342 字 2023-06-26

但,在关陕这里彻底乱起来以前,土豆来了,最开始,它是被一个在南方做官的老陕带回来的,这是个很有远见的,难得的好官儿,他在家乡到处劝人种土豆,并且带回了报纸和农书,教农户们认拼音,自己学着种土豆,一开始,乡亲们也免不得忐忑,但很快乡里的土地便显灵了,告知他们,这的确是谢六姐求来的仙种,好生伺候下去,亩产千斤都不是问题。

哪儿就能梦到亩产千斤了呢?哪怕是五百斤、六百斤也好啊,这可是往年亩产只有一百多斤的旱地儿,就是发梦,农户们都不敢梦得太嚣张的。土豆就这样被种了下去,并且在几个月后引起了轰动,那一季所有的产出,都被当成种粮卖到邻近的乡镇中去,就连远处的州府,都有农户不辞劳苦,走了几天的路前来讨要,于是那官儿便立刻把自家的庄丁派了出去,免费教导所有来他家买种粮的农户种土豆。

听说是个姓孙的大人……但到底是什么大人,外头传说什么的都有,百姓们只含糊地知道,大人大概是姓孙,老家也是这里的。而且做了有利于百姓的大好事儿,这就足够了——很多村落的宗祠里,这几年都添了孙、谢两个外姓,每年跟祖宗一起吃香火。

因为土豆这东西,是可以越冬的,并不怕冬日气温冷,而且它长在地下,抗虫害能力很强,至少没有麦子、小米那样怕蝗虫,至少也能保证一亩地有个两三百斤的收成,这就足够了!

这东西哪怕吃着烧心,但一亩地只要有两三百斤,就能保证一个家庭能够勉强存续,人们不至于活活饿死,不至于抢着去啃那些较嫩的树皮,不至于和观音土的饼子,一亩地两三百斤,人就可以活着,可以继续明年的劳作。

而如果一亩地有四五百斤,甚至往大了说,有个七百斤、八百斤,一千斤呢?

那么,关陕这个地方,就立刻安定得多了,起义少了,流民少了,反而文风比以前盛了——土豆这样外来的东西,农民们感觉到还不是很能吃准它的性子,再愚昧守旧的农民,这会儿也要安排着家里的小人,设法去学一学拼音了。他们得看得懂买活军的农书,才能了解到土豆的特性,才能把它种出更多的收成那。

等到朝廷和买活军的和议达成了之后,他们对待买活军那里千里迢迢过来的田师傅,也绝没有老陕常见的,对于外人的提防和猜忌,这不仅仅是因为田师傅中有很多都是老陕的缘故,也因为关陕的农户,对于土豆和玉米简直是当做了神赐来看待,他们虽然从未去过买活军的驻地,但已经自发地开始了对谢六姐的信仰,谢六姐的土豆,盘活了关陕,让大家都能混得个肚饱——甚至还有闲心去养羊那。

养羊,这个风潮是蔓延了关内关外的,不但关内养,连关外的鞑靼人都养,往关外走的商队——那些山阴的商户们,大量地收购羊毛,这东西原来压根就不怎么值钱,骚哄哄的,毛扎扎的,只有牧民自己用来擀毡,但现在可不一样了,现在,买活军那里有机器,能将羊毛变成漂亮的毛线,毛线又变成漂亮的毛衣,当它重新贩回西北的时候,一身毛衣裤便要卖到五两银子以上的高价,就这样,富户们还争抢着要买呢!

自然了,商队的运载能力是有限的,羊毛产量不可能全都运到买活军那里去,但便是在边关左近,如今不论是农户还是牧民,家家女眷手里都摇晃着纺锤——虽然比不上买活军那里的机器毛线,但纺线又不是什么难事,百姓们不傻,能纺出麻线,便能纺出羊毛线,工序上便有不同,少加琢磨也就能明白过来了。

从前,人们不是不会纺毛线,而是不知道纺出的毛线能做什么用,再一个,嫌弃羊毛味道太重,粗硬扎手,不愿用它来做衣裳,但现在,买活军的棉布十分厚实,可以抵挡得住羊毛线扎人的感觉,再一个,买活军也在报纸上教导大家该如何用棒针织毛衣、线裤和袜子、围巾、手套等等。

这不会影响到买活军毛衣的销路——他们的毛衣是特别柔软的,而且颜色也鲜艳,又没有异味,什么时候都受欢迎。但,却极大地壮大了百姓们养羊的热情:养上四五只羊,全家人在冬天就能免于被冻死,要额外付出的,只有一些劳力而已,世上哪还有这样的好事!

养羊,大家都在养羊,关外的鞑靼人,这么几百年下来,他们原本也还在固执地说着鞑靼话,但如今不过是一年多的功夫,族群里会说汉话的年轻人,显著地比从前要多了,他们还向商队索要《买活周报》,为的是辨认上头的羊毛收购广告,还有查看编织毛衣的技巧,养羊储料的知识。

在这个气候异常的年代,连鞑靼人都有些部族开始种菜了——羊过冬只吃干草,很容易害病死去,或者严重掉膘,若是要养到明年,那就得喂蔬菜,南瓜、胡萝卜、甘薯掺着喂,土豆它们也吃,而鞑靼人也非常喜欢耐储藏的土豆,有几个小部族,竟在自己的四季草场周围,尝试着种起了南瓜。

织毛线,所有人都在织毛线,黄来儿来到银川驿下一站,凤鸣驿时,几个驿卒便盘膝坐在窗前炕上,一个个手里都拿着棒针,正在打毛衣——没有人说只有女娘擅长编织,毛衣只要织出来,无论如何不亏本的,就算织得不好还可以拆了重织,所以西北这里,不论男女,都很有尝试编织的热情,而且报纸上也说了,编织可以放松情绪,不分男女都适合发展为自己的爱好。

这些驿卒平日里闲着无聊,坐在一起就是织毛衣,他们有一个优势,便是可以第一批看到《买活周报》,周报上现在增添了‘编织专栏’,每一期都提到一些编织上的技巧,而且还能附图解释,这种图,必须看周报的原版才清晰,如果是翻印的版本,那附图的质量可就差得太远了。

驿卒们因为职业优势,所看到的都是原图,而且他们平时闲空也多,又都还算是心灵手巧——驿卒和一般的农夫比,还是多了不少专业技能的,吃食上也相对丰富,因此学习能力也要强一些,几乎个个都是一把好手。

织出来的衣物,送到县里去卖,销量还很不错,便是卖不掉,也可以自己穿,但几乎都能卖掉,因为这种散发着骚味的粗硬毛衣,是西北人民所能接触到最保暖的东西,没有人去统计,但人们从自己的生活周边出发,他们在冬天也不太听到有人冻死的消息了。去年,黄来儿所到的驿站县城,也没有太多百姓冻死——至于流民,居然也很少见,因为能走得动的流民几乎都去南面了。

“黄来儿来了。”驿卒们听到马鸣,便搁下了手里的活计,去后院给马槽添食水,黄来儿这里取了包袱,和驿丞交割,得了回执,也不急着回去——今日他走不了,凤鸣驿的驿卒也无法动身,要等明日再送信了。

“最近县里可有什么新闻?”

他一蹁腿,也上了炕,熟练地盘膝坐好,从自家的背篓里取出了织到一半的围巾,把别在一起的棒针一拆,手里飞快地就织了起来,嘴里也不落空,唠着银川驿的新消息,“今日来的包袱里,有新一期的周报,里头又教了一种新的花色织法,一会等驿丞看完了你们记得去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