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回家(1 / 2)

冬素以为一家人很快就能出发回光州,但事情比她预想的还要多,幽州送来的折子一天比一天多。

其中包括高丽、新罗和倭岛的战事,这个地方依旧有很多反抗军,陈黎和甲四最近上的折子都在说同一件事。

那就是当初逃走的高丽和倭人,竟然从海外找了一些帮手,专门抢掠大夏的商船,还意图重新夺回高丽和倭岛。

数新罗人最老实,倭国一败,立即就投降了,其皇室和军队甚至帮着大夏军队,镇压要驱赶夏军的私兵。

凌墨萧对这个消息很重视也很气愤,他看着大地图问冬素,觉得倭人能找到的帮手会来自哪里?

冬素指着地图上的地方,一个个地说,海盗最多是从哪里来的?人口最多的地方是哪里?除了大夏又有哪家的海船最发达等等。

她觉得凌墨萧此时像一只生气的老虎,恨不得亲自出海,将这些国都给灭了!

他当然不能去,便给陈黎和甲四武器和军队,让朝廷派基地的海军去倭岛,务必将胆敢抢掠我大夏商船的海盗,全给灭了!

期间冬素有收到姜宏的来信,他对商上海盗的了解,比甲四等人又多一些,他也有船被抢,同时查到。

倭盗的帮手一半是从更远的来的红毛海盗,还有一半是天竺人,是天竺权贵的私兵,被倭人许以重利,假扮海盗袭击大夏商船。

姜宏当然也有给凌墨萧写信,凌墨萧比冬素想得要多,他给冬素看岭南和凉州的折子。

不止是海上,交趾人背后也有天竺支持,蕃人当中有西域小国支持,而这些西域小国背后同样有天竺的影子。

我们看似没跟天竺交战,其实天竺一直在觊觎大夏,像一只鬓狗,不时冲到大夏身上咬两口。

凌墨萧对这样的敌人最不屑也最轻蔑,在他看来,有本事像北疆一样光明正大地打,还称得上是对手。

天竺这样的作为,哪里像一个大国所为!

听他这句话,冬素就知道,大夏与天竺未来必有一战。

她没有多问,安心照顾好三个孩子,打点长安皇宫的宫人们,有家可归的,则给予重赏放其归家。

无家可归的,年长可进皇寺或皇陵养老,年青的留在宫做清扫归置工作。

皇宫除了祭祀处必须保留,再留一部分当行宫,她准备将多余的地方。

用高墙分隔,另开大门,做皇家博物馆和纪念馆,每年在先帝忌日期间对百姓开放。

另外将皇室藏书阁,除了事关皇家隐秘的书籍永封一阁之外,别的书籍对天下学子开放阅览。

她就是觉得把这么大一个皇宫闲放着,每年还要那么多人清扫,太浪费了。

凌墨萧自然支持,故而这段时间凌墨萧忙着处理国政,她则忙着这件事。

也许是因为太皇太后葬礼期间,皇上严惩了几家权贵,让别的权贵都变得小心翼翼起来。

皇后这样的做法,在过去绝对会被视为离经叛道,有损天家威严,无数人反对之下,绝对无法成功的做法。

但这一次却无人反对,且工部很是配合,很快就按皇后娘娘给的图纸,将那几个殿盖高墙隔了出来。

等消息传开之后,让长安权贵没想到的是,天下文人学子竟然高赞皇后娘娘,根本没人提及有损天家威严之事。

就算再古板再迂腐的老学究也不得不发出感叹,这天下真的变了啊!

转眼到了九月,秋风乍起,冬素算算时间,若再不出发,到光州就得十月了,路上风寒,会冻着孩子们的。

可她也不能催凌墨萧,回老家过年重要,可朝政更重要啊!

她还会叮嘱大宝小宝,绝不可在父皇面前念叨回光州的事,让父皇分心。

光州来的家书已经有三封了,第一封是报平安的,阿爷口述,青牛写的,字迹还算工整,看来青牛虽然没再读书,但有练字。

字里行间都是欢喜,对重回家乡,他们所有人都打心底高兴。

第二封家书是说回家后的安置,还是阿爷口述的,他就村里的路不好,无法走双匹马车,他已经出资让村民修路。

沈家的老宅被刘管家照顾的很好,还提前修缮过,移载了很多花草,添置了不少东西。

等冬素他们回到家,在行宫住腻了,可以回家小住。

他的鱼塘如今成了光州一景,因为沿鱼塘附近的荒地,全部成了作坊。

以前无主的荒山也被人包去种茶树,鱼塘四周都修了宽大的马路,夏天的时候很多人都跑来赏荷。

信末尾是蒋氏的口述,山山的媳妇生二胎了,大莲的婚事一直没议好,那姑娘心大了,想去幽州投奔大麦,嫁到幽州去。

第三封家书则是充满担忧,太皇太后的国丧已经传遍天下,阿爷他们是最早知晓的。

又担心冬素和孩子们会吃苦受罪,又担心因这事影响,他们不回光州了。

又怕回来晚了,路上冻着孩子们。

阿爷说,一切以国事为重,别让皇上为难,反正家在这里,什么时候都能回。

这封家书冬素没给凌墨萧看,但他又怎么可能察觉不到呢?

晚饭时他郑重地跟冬素商议,不如冬素带着三个孩子先回光州,他随后急行军赶回家,反正一家人肯定是要一起过年的。

冬素拒绝了,她宁愿等他忙完,一家人一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