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号为汉。”
吴年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他当然知道,私下很多人称他为燕王、辽东王。
那么国号,当然也可以定为燕国、辽国。
但这两个字眼,吴年都不喜欢。
燕国在战国七雄之中,与韩国争夺倒数第一。
国力太差,不够强横,配不上他。
至于辽国。
吴年感觉怪怪的。
未来如果他登基称帝,死后庙号太祖。
那不就成了辽国太祖吴年吗?
不行。
国号嘛。
什么都能选。
既然他以炎汉起家,那为什么不自称汉王呢?
随即,吴年又一一回答道:“王后立嫡室柳夫人,子以母为贵。
立我嫡长子吴彧为太子。”
“文武百官的官职、品级,以楚国为基础,略作修改。”
“功臣元勋,都有大功。
以功劳高、低,都赐予爵位、丹书铁券,世袭罔替。”
“让刘知行与百官商议,弄好之后,呈给我观看确认即可。”
“但有一点。
我吴年能有今天,刘知行功劳第一。”
“至于都城。”
说到这里,吴年却是犹豫了起来,抬起头来问众人道:“是立在江县好呢?还是立在京城好?”
崔无双迫不及待的抱拳回答道:“将军。
臣以为立在京城好。
这里宫室、行宫、衙门一应俱全。
朝廷立在京城,会节省很多工夫。”
“启禀将军。
我也认为京城好。
高句丽位于大后方,进可攻,退可守。
是霸王基业。”
公孙桑不甘落后,振袖说道。
“将军。
臣以为还是在江县好。
辽东人心归附,才是根基之地。”
汪由校想了一下后,说道。
他们的意见,都是吴年反复思考过,而不能下决断的。
总之各有各的好。
不过。
吴年知道崔无双的心思并不单纯,是纯粹的想把国都立在家乡。
“二位呢?”
吴年转过头来,看向了李允宠、赵曼成。
赵曼成说道:“将军,如果进取立在江县。
如果守成,就把都城立在京城。”
“我赞同赵将军的。
高句丽沃野千里,霸王基业。
但是偏安一隅。
如果把京城立在这里,人心就会安逸下来。”
“相反。
如果把都城立在江县。
文武就都感觉到了将军的决心。”
“未来出兵黄龙府、蒙元、楚国也是便利。”
李允宠点了点头,抱拳行礼道。
崔无双有些尴尬。
吴年笑看了一眼二人,点头说道:“好。
就把都城立在江县。”
汪由校见状,便又问道:“那高句丽京城的衙门、王宫、行宫该怎么办?江县又怎么建设?”
“把辅汉将军改一改,简单的修葺一下就行了。
我对于富丽堂皇的王宫,没有太大的兴趣。
而且。
等未来打下楚都,自然会迁都到楚都去。”
吴年摆了摆手,满不在乎道。
“恕臣直言。
王宫是一个国家的脸面。
比如说有番邦蛮夷来朝,看到我们宫廷简陋,就会轻视我们。”
汪由校却是摇了摇头,郑重说道。
吴年看着他,笑着问道:“是不是刘知行,已经有了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