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9 章(2 / 2)

[东汉]我有母后 星辉映川 12166 字 12个月前

“启禀陛下圣上,益州与凉州十郡国在二月发生地震。”

邓绥和刘隆的动作均是一顿。邓绥缓声道:“呈上来。”黄门侍郎将奏表恭敬地放在两人面前,侍立一边等待吩咐。

又来了!

刘隆的动作略带悲愤,拿起一份奏表翻看,满纸都是伤亡与损失。放下一本,再看另一本,皆是一样。

邓绥仔细看完各郡国上的奏表,表情凝重,有条不紊地写下批示,写完交给黄门侍郎,说:“朕记得尚书台张龛张俊兄弟是蜀郡人。”

黄门侍郎回道:“陛下好记性。”

邓绥颔首道:“明日派去益州的谒者加上这两人,不要派他们去蜀郡。”黄门侍郎应声退下。

刘隆深吸一口气,年初他还觉得今年会是风调雨顺的一年,没想到还是以自然灾害开头。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朝堂接到益凉等地的地震灾害报告后,京师又开始旱了。

四月正是宿麦抽穗灌浆的时节,但是天空就是不下一点雨,河渠的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地下降。

炽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也炙烤着百姓的希望。这样频繁的水旱,还让不让人活了啊?

下学回来,刘隆走进后殿,叫了声母后,便在邓绥身边坐下,闷闷道:“今日又是无雨。”

邓绥道:“雨水非人力所为,隆儿不必过于忧心。京师旱,青兖等州雨水充沛。”

初有旱灾的时候,邓绥尚录囚徒理冤狱甚至举办大雩礼来求雨,但现在就比较坦然了。

任谁一连遇到十多年的干旱,估计也对这些求雨的手段心灰意冷了。

刘隆闻言,叹了一声,只能这样安慰自己。邓绥从批改的奏表里翻出一封递给刘隆,说:“你来看看。”

刘隆好奇地打开奏章,面露喜色,但有些犹疑问:“母后,这真的可行吗?”

奏表是去年派去江南的都水校尉并马臻所上,经过勘探以及估算,都水监一致决定先在会稽郡修堤筑湖防洪防旱。

邓绥点一点头,说:“都水监既然这么说了,那必是没有什么问题。我预备今年冬季农闲时开工。”

刘隆说:“嗯,不耽误农时就好。母后,谁去负责修筑?”

邓绥伸手指着奏章道:“谁提出的方案,自然是谁去。修堤筑湖乃是精密之事,不宜改易他人。我在奏表上批示命马臻为都水谒者,主持营造之事。”

刘隆闻言一想,确实是这个道理,专业的事情由专业的人去干。

“只是……”

刘隆闻言看向母后,只见母后斟酌了一下,继续说:“修堤筑湖除了奏表上陈列的困难外,还有一项是关于坟

茔。()”

刘隆听到坟茔二字,愣了一下,奏表中提到了工程区百姓的搬迁,既然有人居住肯定也有坟墓。

“让他们另择地安葬就是,这不是什么大事。?()『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刘隆道。

邓绥摇摇头说:“没这么简单,背山靠水的地方大多风水好,多被当地豪族选为祖坟。”

“他们若是硬拗着不迁,难道想对抗朝廷?”刘隆说:“家族的延续在于子嗣成才与否,风水之说只不过是无稽之谈而已。”现代那么多人选择海葬,也没见子孙不肖。

邓绥听到这话既欣慰又头疼,有一个不信天命不按常理出牌的儿子怎么办,还能怎么办?只能一点点教。

她甚至有一种错觉,若刘隆执政后,宗庙的列祖列宗恐怕连时令饭蔬都吃不上。因为皇帝觉得浪费,于是就将饭蔬都分给他人了。

想到此处,邓绥转头注视着刘隆,说:“今人事死如事生,未必都如隆儿这番……豁达。新莽始建国时,黄河在魏郡元城附近决口,河水肆意漫流,人口房舍牲畜尽皆漂没,万里良田化为池沼,满目疮痍,民不聊生。”

“王莽理应为天下苍生计治理黄河堵上决口,但黄河向东漫流,可使王家在元城的祖坟免遭水患。王莽就没有同意治河方案,任凭黄河乱流六十年,直到明帝命王景治理黄河。”

听到这则旧事,刘隆倒吸一口凉气,不可置信说:“王莽他怎么敢这样?”

对于王莽篡位,刘隆没有什么想法。汉家天子不做人,皇位被抢走是他活该。

万万没想到,王莽除了那些不着边际的改革,竟然还做出了这样人神共愤的事情。每一次黄河决口,肆意的洪流下面都掩埋着数也数不清的白骨。

身为执政者,面对这样的惨局,王莽竟然是不作为?!

祖坟有天下百姓重要吗?

当然有,痛不着身言忍之。王莽不是罹遭水患的百姓,会稽郡的豪族与新开辟的农田关系不大。

邓绥看到刘隆的神色,说:“若只命马臻为都水谒者修堤筑湖,只怕他年轻压不住当地的豪强。”

刘隆建议道:“派一位与马臻相善的太守全力支援马臻,如何?”

邓绥点头说:“我已经调了一位扶风马氏的族人前去担任会稽太守。”

刘隆恍然,收获匪浅。他正视了祖坟在时人眼中的重要性,又学到了一些政治手腕。

除此之外,当他听到用马氏族人支援马臻营造心中一塞,但又无可奈何。这就是东汉的政治生态,没有制度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只能靠血脉和利益。

会稽郡修堤筑湖,肯定是会稽郡马太守名义上负责协调各方关系,马臻负责营造实地工程。

会稽郡的事情讨论完,邓绥又让刘隆继续看自己批过的奏章。刘隆看了一会儿,抬头转动脖子,发觉今日竟然没有如芒在背的感觉。

刘隆不知道新进来的耿阎两位女史是怎么回事儿,老是从背后盯着他瞧,令人不忽视都难。

刘隆忍了

() 一段时间后,忍无可忍,就悄悄让江平和陆离传话,使这两人避开。()

江平听到这么个奇葩的命令后,无奈地叹气,瞅了一眼榆木脑袋似的小皇帝,又被小皇帝催促,认命地去找陆离稍稍提了这件事。

?星辉映川提醒您《[东汉]我有母后》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江平没有点破,皇帝年纪太小。大汉的皇帝多短命,现在的小皇帝要以保养身体为主。

陆离听到江平的传话,嘴角一抽。行吧,避开就避开吧。邓绥身边女史的排班原先是按人,现在变成按时辰,一天有两人轮换。

后殿又回到了往日的平静,刘隆心满意足,心中赞叹江平事情办得不错。

江平感到心累:行叭,天下人都缺女娘,也缺不到皇帝的身上。

阎雪和耿纨纨被陆离告诫之后,不敢明目张胆地看皇帝,将更多的心思放到了处理政务上来。樊嫽已经得了皇太后好几次称赞了,她们也要努力了。

看到这里,本来就聪明的樊嫽终于明白阎雪和耿纨纨言行异常的原因。她原以为大家都是来做女史的,没想到竟然有人是冲着后宫去的。

想到还没有自己高的小皇帝,樊嫽诡异地沉默了。这么一个比自家弟弟略大几岁的孩子,从哪儿看出的成人范。

刘隆活动完身体,低下头将这封奏表又重新看了一遍,心中仔细揣摩。看完后,他将这封奏表合上放到一边,然后翻开另外一封奏表,看着看着竟然乐起来。

邓绥听到他的笑声,回头瞥见奏章的名字,也笑了说:“这样不好吗?”

“当然好,好得很呢。”刘隆脱口而出。

这封奏表是一位侍御史所上,要求严查各郡国推荐的孝廉茂才是否属实。

原来他连遇几位茂才都不通知经史,于是愤而上书弹劾举荐的郡国太守,又奏请朝堂对这些茂才进行考核。

察举制在两汉实行了那么久,弊端早已出现,只是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取代他。

邓绥那日与刘隆谈后,听到他说以文取人不拘门第后豁然开朗,心中慢慢浮现了一个计划。

她正想要着手去做这件事,没想到这位御史竟然与她不谋而合,给了她处理这事的由头。邓绥顺势命令这位御史主持改革选官制度一事。

尽管母后在奏章中没有明说如何改革只让侍御史斟酌,但若这人再上奏表,母后肯定会做出批示,引导改革朝自己所想的方向进行。

“好就好。”邓绥回道。两人相视,心照不宣地笑起来。

坐在一旁埋头处理奏章的樊嫽心中疑惑,她既看不到皇帝手中奏表的内容,也听不明白二人说的话,只觉得十分神秘,想必是极其重要事情吧。

刘隆将奏章翻到前面,记下这人的名字。

侍御史左雄。

他好像想起这人是谁了。左雄是去年从冀州刺史的位上调进中央的。他担任刺史期间关门闭户,不理州部请托,弹劾奏讼,无所回忌。

母后见这人刚直清廉,将他调进京师担任侍御史,监察百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