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政令(2 / 2)

可要占领河西,兰州三地又必须占领不可,不然河西和四川之间隔着一个金国,又让皇帝如何放心。

“我军连鞑靼大军都不怕,还畏惧区区金人?况且,陕西本就是我大宋故地,何来亏欠金人一说?至于鞑靼,成吉思汗病死,大宋和鞑靼达成和议,鞑靼大军退去,河西残军不值一提。”

范钟看着崔与之,轻声细语。

边塞战事,宋军勇猛精进,有了火器,又何惧蒙军的铁骑。

“啊!这……”

崔与之目瞪口呆,心头恍然。

宋军挺进河西,皇帝这魄力,可是非同一般。

“既然陛下和鞑靼达成和议,此时出兵河西,这不是撕毁和议吗?鞑靼大军再次南下,岂不是又起兵祸?”

崔与之心惊肉跳,为宋军的咄咄逼人和进取不安。

刚刚签署和议,趁着对方退兵,大兵挺进河西。皇帝,可是够卑鄙无耻。

“皇帝说过,和议的条文,就是用来撕毁的,一切都是靠实力说话。至于鞑靼大军前来报复,崔相公有所不知,那些边军的骄兵悍将,早就跃跃欲试,等不及开战了!”

对河西用兵,宋军将士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一来河西是中华故地,二来蒙古大军是从西夏手里抢得河西,宋军从对手手里夺回,有何不可?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就是陛下所说的丛林法则。陛下对人性的见解,可谓入木三分。只是这不宣而战,趁人之危,似乎有些不太光明正大。”

崔与之感慨地说道,满脸苦笑,犹自心惊。

皇帝年轻气盛,玩得太大,不知道到时候能不能收场?

蒙古铁骑,兵临天下,一旦发威,后果不堪设想。

“崔相公,恕我直言,对敌人的友善,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残忍。尤其是对强大的鞑靼铁骑,更是妇人之仁。这话也是陛下所言,下官视为名言警句。鞑靼大军入侵我大宋,杀戮屠城,他们就正大光明了吗?”

范钟一番话,崔与之汗流浃背,站起身来肃拜一礼。

“范相公,陛下所言极是!在下受教了!”

“崔相公,你我都一样,都是为了大宋子民。就像陛下所做,一切都是为了大宋的利益,为了大宋的百姓。在下一片公心,言语若是不当,崔老相公还请不要见怪!”

“范相公,言重了!老夫若是那般气量狭窄,也活不到现在了。”

二人目光相对,都是哈哈大笑。

都是为了国事,有时一些争执,但求同存异,君子相处之道。

“崔相公,你就不想去河西,西出阳关无故人?”

范钟面带微笑,轻声问了出来。

当年汉武帝抗击匈奴,建河西四郡,千年过去,宋人却连河西是个什么样子都没有见过。玉门关、敦煌、凉州等汉家故关雄塞,只有在前人的诗词歌赋中才能见到。

宋人,何其悲哉!

“范总领,不,范相公,恭喜你啊!老夫也想去看一下敦煌,登一下玉门关的城墙,摸一下那些刀痕箭迹,追思当年汉家铁骑纵横大漠的辉煌岁月啊!”

崔与之感慨万千,躬身一拜。

事到如今,也只能硬顶着上了。

皇帝雄心勃勃,要效汉武年间故事,锐意开边。河西百废待兴,所需辎重粮草,甚至移民,恐怕都要四川提供。

这样一来,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崔相公,等我大军在河西站稳脚跟,你随时可以前来。说起来,崔相公练的五万精兵,可是帮了大忙。四川填河西,镇守的又是蜀地子弟,四川、河西一体。老相公,你可要青史留名了!”

范钟满脸堆笑,由衷地恭维起崔与之来。

“这都是陛下未雨绸缪,范总领兢兢业业,老夫可不敢僭越。”

崔与之哈哈笑了起来,心头也是宽慰。

河西移民和驻军,蜀地肯定居功至伟,他也脸上有光。

“崔相公,河西移民,百姓需要动员,得有一段日子。陛下在圣旨中说了,要先征发四川厢军五万去河西,其中耕具、种子等物由四川和利州两路提供……”

范钟看着崔与之,哈哈一笑。

“至于耕牛,就不劳烦老相公了。我军击溃了鞑靼大军的临洮府大营,所得驽马无数。所以这耕牛上,你就无需担心。另外耕具上,利州西路也能供应不少。”

“这就好。四川的耕牛也缺少,再说了,千里迢迢的,也不容易赶到河西。”

崔与之心里安稳了几分,随即皱起了眉头。

“五万厢军到河西,他们的家属……”

四川制置司五万精兵征调河西,还有五万厢军民兵屯垦戍边,四川子弟,又要为国出征了。

这么多官军去河西,他们的家人又如何安置。

“崔相公,五万边军入河西,五万厢军屯垦戍边,他们的家眷每人授田10亩,三年免赋,和愿意移民的普通百姓一样。”

“每人授田10亩!三年免赋!”

崔与之大吃了一惊。

如此一来,蜀地的穷人,可要蜂拥前往河西了。

这样的话,若是向河西移民实边,可就要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