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升降阴阳法,呕吐时长一年半
方言今天所看方导所着的《方氏编类家藏集要方》,也有一个类似的医案。
那医案中是一位50岁的妇女,和这位女干部的年龄差了10岁左右。
她是发病的时候,每次不管谈话还是干活,均可以坐下而睡,时间从未错过戌时(也就是晚上7:00~9:00。)
所以方言听到这位患者的症状后,立马就想到了对应的情况。
其他中医师好奇起来,这麽怪的病,居然刚好被方言碰到解法了?
要知道这可是之前好些医院都没解决的问题。
于是乎一个个都询问方言到底是怎麽回事。
方言也是服了,自己不仅要治病,还得给他们讲课。
不过想到他们平日里也没什麽机会碰到这种病,所以乾脆就给他们分解一下,另外也是当着这麽多人,打打GG了。
方言开始给患者诊断,观察其舌象,舌淡红瘦瘪。
脉象,沉实稍数。
再观其体型,略微有些发胖。
随后询问后得知他还有几个月的大便乾燥,发病前的一段时间出现过胸闷。
方言对这些心里有数后,将医案也说了出来。
大家听完果然发现症状类似。
方言说道:
「方导在书中认为,此病必然与卫气的循环有关,因为卫气昼行于阳则寤,夜行于阴则寐。」
害怕这里的中医和患者听不懂,方言又解释道:
「中医里认为,卫气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具有护卫肌表丶防御外邪丶温养脏腑丶调节汗液等重要功能。」
「白昼时,卫气主要运行于阳经,人就处于清醒的状态(寤),能够进行各种日常活动丶劳作丶学习等;而夜晚卫气会运行于阴经,此时人体就进入睡眠状态(寐)。」
「行阳行阴是睡或醒的关键所在。」
「但卫气由行阳转入行阴,或由行阴转入行阳,也有一个交换时间,这个交换时间,一是在平旦,也就是早晨太阳刚升起的时候,一是在日入也就是傍晚太阳落山时。」
「平旦之时,自然界阳气渐生,人体的卫气也随之由行阴转而出阳,开始循行于阳经,人也就逐渐从睡眠状态苏醒过来,开启一天的活动了。这时候人体阳气振奋,精力开始充沛,能够去进行劳作丶学习等各类事务了。」
「而到了日入之际,随着太阳落山,自然界的阳气慢慢潜藏,人体的卫气便由行阳转入行阴。」
「就好像顺应着天地间阴阳变化的节律一样,卫气进入阴分后,人体也就进入到休息丶睡眠的状态了,为身体储备能量丶调养脏腑,以更好地应对新一天的循环。」
说到这里,方言顿了顿,看向周围的人。
他尽量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众人听得连连点头。
见到众人都听懂了,方言才继续说道:
「在书里面,还说明卫气的内外出入,虽然与时辰有关,但其实出或入的顺利与否,则与人体的脏腑皮肤有关,肠胃内脏正常,皮肤分肉滑利,卫气的出入就顺利,否则卫气的出入就困难。」
「这个理论在《灵枢.大惑论》也有。」
「里面记载:「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
「翻译过来就是:对于那些总是嗜睡丶爱多卧的人,岐伯解释是因为这类人肠胃偏大,并且皮肤比较湿,肌肉之间的间隙不够通畅,肠胃大的话,卫气在里面停留的时间就会比较长,而皮肤湿会使得肌肉之间不够舒展,这样卫气运行起来就会迟缓。」
背这些东西都是中医的基本功,不过很显然有些中医没有这个基本功。
能够像方言这样背的流畅,并且快速的将其翻译出来的人,协和目前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没办法,大家都是靠点关系进来的,虽然有点本事,但是本事不多。
方言继续说道:
「卫气白天是在阳经运行,夜晚在阴经运行,正常情况下阳气耗尽就会入睡,阴气耗尽就会醒来,但由于上述肠胃大丶皮肤湿这些情况导致卫气在阴分停留时间过长,而且卫气运行不畅丶不够清爽,人就容易产生困倦丶想要闭眼睡觉的感觉,所以就会表现出多卧丶嗜睡的情况了。」
说完他顿了顿,然后看向患者,说道:
「所以您的突然性嗜睡,可以用卫气运行失常来说明。」
「落日的时候,是卫气由行阳转入行阴的关键时刻,也就是大概晚上7点。」
「《素文.生气通天论》有记载:「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
「意思是随着太阳逐渐西落,自然界的阳气开始变得虚弱了,人体为了适应外界环境以及自身气血运行丶能量保存的需要,体表的汗孔等气门就会关闭起来,这个阶段,人体整体呈现出一种收敛丶闭藏,对外界有所抗拒的状态。」
「所以,您晚上7点的时候出现突然性嗜睡,联合刚才的诊断可以得知,阴虚血燥,大便乾燥便秘,证明你体内清气当升而不升,浊气当降而不降,卫气行阴之路不畅。」
「晚上7点的时候阳气已经虚了,这时候突然想睡觉不能控制,说明卫气已有下陷之势,所以要用中药助其上升,又因为阴虚血燥,卫气行阴之道不通畅,所以要从滋阴养血升降阴阳来着手。」
方言前面说的倒是很容易听懂,后面总结的时候患者就有些不太懂了,不过他说的还算比较深入浅出,不少人都大概明白是什麽意思。
而且他说的这些从头到尾。有理有据,让人能够知道他条理非常清晰,对这个病的机理,有着非常清楚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