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章 陛辞和离京(2 / 2)

大明话事人 随轻风去 4969 字 2个月前

想到这里,东朝房里众人齐刷刷的看向站在门外的林泰来。林泰来很奇怪的叫道:「是詹副宪在问责孙大司寇,诸公却都看我作甚?

我就是一个路过旁听的,什麽话也没说!」

林泰来越这样装无辜,别人越觉得有阴谋,绝对有阴谋!肯定还有后手收拾孙丕扬!

这时候,主持廷推的王天官悠悠的说:「孙丕扬瑕不掩瑜,不能就此否定。

但是也给了我们一个警示,刑部尚书与民生息息相关,职责重大,人选必须要慎重。」

这意思就是,孙丕扬可以去当左都御史,但空出来的刑部尚书就要让让了,你们清流势力不能什麽都占!

本来准备被推升为刑部尚书的现户部左侍郎孙鑨无语凝噎,为啥被突破的人是孙丕扬,但受伤的却是自己?

自己同样是嘉靖三十五年的进士,现在朝廷高层里年科最老的人,还在当侍郎!

清流势力本来还想着挣扎一下,再硬推孙鑨,但是看了看站在门口的野蛮人,决定「见好就收」。

虽然野蛮人不说话,但人站在旁边,仿佛就有无形的强大威慑力。

挣扎就相当于赌博,如果林泰来动手把孙丕扬干掉,那就更亏大了。

为了明年京察,必须要保住孙丕扬进位左都御史,只能先让孙鑨忍耐了。

最终廷推结果是——刑部尚书孙丕扬进左都御史,工部尚书陈于陛进刑部尚书,嘉靖朝老进士丶反覆横跳了几次丶各方都能接受的工部侍郎衷贞吉升为工部尚书。

廷推散场,兵部尚书叶梦熊和林泰来一起向宫外走。

他忍不住好奇的问道:「你准备了什麽后手对付孙丕扬,才能逼的他们让步,放弃另一个尚书?」

林泰来淡淡的说:「真没有后手,我只能站在门外不说话,一点办法也没有。

不知道他们为什麽,如此害怕我彻底废掉孙丕扬。」

叶梦熊:「.」

原来是空城计?廷推还能这样玩?

到了次日,翰林院侍读丶太常寺少卿丶考功主客通信三司郎中丶右佥都御史假兵部右侍郎丶经略辽东登莱朝鲜等处备倭事务便宜行事林泰来出发东征。

随行标营有临时「招募」的三百林府家丁,以及甘肃镇松山副总兵达云本部数百骑兵,以达云为中军官。

本来还有京营官军想着跟随出征,以求建功立业,但被林经略婉拒了。

对于久疏战阵丶连治安战都没打过丶最大作战经验可能是街头斗殴的京营老爷兵,林经略表示尔等还是继续执行保卫京城这样更重要的任务吧。

为好讨一个彩头,林经略稍微绕了路,从北边德胜门出城,兵部尚书叶梦熊亲自送行。

而后一路向东,出京师地界到了三河,又暂停了三日,与从蓟镇调来的官军汇合。

这营兵马有三千人,有戚家军血统,其中六七百人都是当年跟随戚少保北上蓟镇的南兵后裔。

领兵的参将吴惟忠丶游击叶邦荣都是戚家军老将,曾经跟着戚少保南征北战,从义乌新兵凭藉战功升上来的。

东南抗倭的峥嵘岁月已经过了这麽多年,如今还在军营效力的戚家军老将真不剩几个了。

帅臣林经略升帐,吴惟忠丶叶邦荣全副甲胄进帐拜见。

按照这时候的礼节,将官拜见帅臣时,要先身穿甲胄进来参拜,然后出去换了常服,再进来说话。

等甲胄在身的吴参将丶叶游击参拜完了,正该出去换常服时,却看着林经略帅椅右侧的摆设愣住了。

作为一名方面帅臣,左右肯定要摆一些「装饰」,以宣示威仪的。

此刻林经略的左侧挂着上方剑和王命旗牌,「便宜行事」的杀伐之气扑面而来。

而右侧则是兵器架,插着一杆形制特异的长枪,枪头尺半长,形状宛如短剑。

让吴参将和叶游击愣住并盯着的,就是这杆长枪,他们实在太眼熟了!

神威烈水枪!戚少保的神威烈水枪!

他们还在戚少保帐下效力时,这杆神威烈水枪就在戚少保身边!

在这杆神威烈水枪的指挥下,他们从一个应募的平民小兵,一步步升为三四品的武官!

林经略微笑着说:「本部院乃是戚少保武学传人,也就是民间所谓的关门弟子。」

至于到底算不算「关门弟子」,林泰来也不很确定。

不过没关系,如果在自己后面还有新弟子,那麽只要把新弟子干掉,自己就一定能成为「关门弟子」。

吴惟忠和叶邦荣两人并没有怀疑「关门弟子」之说,若非如此,戚少保怎麽会将神威烈水枪送与林经略?

再说蓟镇距离京师又不远,早就隐约听到过万历十四年武状元乃是戚少保弟子的传说。

有了这个纽带,两人再看林经略,心态就不一样了。

林泰来就招呼说:「军礼已毕,两位老将换了常服再来叙话!今日不谈公务,我替老师设宴款待两位故旧!」

吴参将忠诚度+100!

叶游击忠诚度+100!

看着出去更换常服的两人,林泰来想起了后世网际网路上一些很流传的说法。

什麽在朝鲜以戚家军为主的南军大功被以辽东军为主的北军侵吞,主将李如松偏袒北军。

然后又衍生出回到蓟镇后,戚家军闹赏银,遭受镇压血流成河被屠三千人之类的段子。

只能说,这些段子和戚少保晚年穷困潦倒没钱看病的段子一样,更像是清粉根据一些原型事件加工出来的谣言,以论证「大明失德」。

在朝鲜之役中,南军北军确实产生过矛盾,但也没到北军完全侵吞南军大功的程度。

确实有南军将领跑到李如松面前狂喷,李如松自掏腰包才摆平了。

至于后来的蓟镇兵变,官方材料说明的原因是一群没上过战场的官兵也起哄索要赏银,具体待勘。

最后兵变结果是镇压中有一二百人丧命,其馀哗变营兵被遣散了,并非网上段子里的南兵全部被屠。

懂点兵变的就知道,这时候的大明朝廷并没有把大规模乱兵都屠掉的传统。

如果现在的大明对待兵变真有不惜屠掉几千人的狠辣劲,以身试法好几次的林泰来早就伏法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