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纽约客》专栏
朱迪斯·琼斯好歹也是编辑过十多部畅销烹饪图书的知名编辑,自问对各国美食的涉猎远超常人,对于烹饪这件事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可她却被林朝阳的眼神和语气给深深的刺痛了,那种如同博学老者对待幼儿园小朋友一般居高临下的姿态,实在让人很不爽。
「林,我也觉得烹饪是艺术,所以它才值得推广。』
「不,你不懂。」
朱迪斯·琼斯还想反驳,林朝阳却没有给她说话的机会,他指着厨房岛台上的西班牙火腿。
「你知道火腿的制作方法吗?」
「当然。」朱迪斯·琼斯说。
她刻意卖弄道:「一条上好的西班牙火腿需要用伊比利亚黑猪肉作为原料,
经过长达数月到一年的风乾才会成熟,达到绝佳的风味。」
林朝阳点了点头,「说的不错。」
「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的死敌。
为了保存食物,我们虽然已经拥有了多种多样的科技化方式,然而腌腊丶糟醉丶风乾和烟熏等古老的方法,在保鲜之馀,也曾让我们意外的获得了与鲜食截然不同,有时甚至是更加醇厚鲜美的味道,
时至今日,这些被时间二次制造出来的食物,依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饮食,
并且蕴藏着人类对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种特殊的感触——.」
林朝阳的语气和缓,有一种道来的诉说感,轻易的让朱迪斯·琼斯闭上了嘴,她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被林朝阳的语言所吸引。
「在我们国家的湖南,每年一到秋天,稻田里的禾花开了,也到了苗族人制作腌鱼和做腊肉的时节。
湘西地带木材丰富,熏烤腊肉的燃料以硬木为佳,如茶树和杨梅树。
熏烤时,要把腌制好的肉挂在取暖做饭的火塘之上,还不断将松果丶茶壳丶
桔皮等放入火塘,这样薰烤出来的腊肉,就会带着茶果的香味。
对纯朴的苗家人来说,腌鱼腊肉,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而且是被保存在岁月之中的生活和记忆,永远也难以忘怀———」
伴随着林朝阳的诉说,包括朱迪斯·琼斯在内,在场的所有人眼前似乎都呈现出一幅田园牧歌,人间烟火的景象,仿佛身临其境。
一段极富美感的描述结束后,众人沉浸在林朝阳编织的画面里,惬在那里久久的回味。
「真美啊,真是诗一般的语言。」多丽丝·莱辛慨然道。
杰森·爱泼斯坦脑海中仍保留着刚才的画面,「林,被你说的我都想尝尝那种腌鱼腊肉了!」
林朝阳笑了笑,「在美国可吃不到。」
朱迪斯·琼斯神色复杂的望着林朝阳,虽然很不想承认,但仅凭着刚才那一段描述,她就已经看到了自己与林朝阳在对饮食一道认识上的差距。
饮食是生活态度,是艺术,是道。
朱迪斯·琼斯似乎明白了林朝阳刚才为什麽会是那样的态度,与此同时,她心里升起了一股强烈的见猎心喜。
正当她准备开口的时候,戈特利布的声音响了起来。
「林,你对饮食的领悟太深刻了,不仅是令人耳目一新,更充满了艺术性,
把饮食真正的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
戈特利布的声音带着些兴奋,他的赞美毫不吝啬,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戈特利布可不是个会这麽轻易给予别人如此高评价的人。
听着他的赞美,林朝阳脸上露出微笑,说了声谢谢。
在别的事上他可能会谦虚一下,但在饮食文化一道上,他很有信心。
他刚才对朱迪斯·琼斯的态度倒不是敌视,只是实在瞧不上老美那种菜谱式的烹饪图书。
《掌握法式烹饪艺术》《义大利经典烹调》《中东美食》---听听这些名字,有一个像是正经厨子想出来的吗?
关键是这玩意竟然能卖几百万册!
「林,你有没有兴趣来我们《纽约客》写个专栏?就写你刚才所说的这种内容。」戈特利布提议道。
听到他的话,林朝阳还未表态,朱迪斯·琼斯兴奋了起来。
「罗伯特,我们想到一块了。可以让林在你们《纽约客》写专栏,我来负责结集出版。」
戈特利布微笑着颌首,「这个建议很棒!」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说的热火朝天,却忽略了林朝阳这个当事人。
「那个—--—-罗伯特,专栏我恐怕写不了,这次来美国,我的主要任务除了领奖,是筹备新小说。」
戈特利布说道:「这并不冲突。林,我们《纽约客》每周一期,一周一篇短文,千字即可,不会浪费你多少时间。」
「但——...」
林朝阳正想回绝,朱迪斯·琼斯又说道:「林,难道你不想让美国的民众多了解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吗?」
她这句话打在了林朝阳的七寸上,见林朝阳果然开始面露迟疑,朱迪斯·琼斯眼中闪过得意。
从刚才林朝阳的一举一动之中,她不难看出林朝阳对中国饮食文化的骄傲。
骄傲就好,我这一句,你该如何应对?
「朱迪斯说的没错。林,这是个传播你们中国饮食文化的好机会。」戈特利布也跟着添了一把柴。
其他人看着这种情况饶有兴致,要知道在《纽约客》上发文章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大家倒不认为以林朝阳的名气和实力这是件多麽荣耀的事,但戈特利布说的可是个人专栏,这就要珍稀多了。
《纽约客》的专栏代表不了作家多受欢迎,但一定能代表作家在某个领域的专业度,只有某个领域享有盛誉的作家丶记者和研究者才拥有在上面发表专栏的资格。
正在林朝阳犹豫的时候,杰森·爱泼斯坦也劝道:「林,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对你来说也是个新的尝试。」
林朝阳看了一眼爱泼斯坦,因为跟兰登书屋的合作关系,他和爱泼斯坦的关系显然要亲近一些。
本来他已经动摇了,见爱泼斯坦也如此劝说,他便借坡下驴,笑着说道:
「好!既然诸位这麽相信我,那我就尝试尝试。」
戈特利布笑得十分开心,「林,你做了个明智的选择!」
爱泼斯坦一脸调侃之色,「在《纽约客》发专栏,朱迪斯负责出版。林,你这个待遇在此之前还没人享受过。」
「荣幸之至。」林朝阳说。
戈特利布和朱迪斯·琼斯略显自矜,两人刚才劝说林朝阳时毫无架子,那是因为被林朝阳的才华所折服。
面对一般的作家,他们可没这麽好说话。
说笑之间,晚餐就绪,众人落座进餐。
顺着刚才的话题,朱迪斯·琼斯跟林朝阳请教了一些关于中餐的问题。
「朱迪斯,其实很多人对中餐有个很大的误区,他们习惯于按照国家来将饮食划分,这对于法国丶义大利这些欧洲国家来说没什麽大问题,但这样的划分对中餐并不适用。」
「为什麽?」
「我们说饮食,它实际上某一区域丶某一群人自古以来逐渐养成的生活方式。
中国幅员辽阔,东部沿海丶西部高原,北方平原丶南方多山,还有盆地丶沙漠戈壁丶丘陵不同的地形,东北部靠近北寒带,南部却接近热带。
如此巨大的经纬度跨度,不仅造就了中国不同一般国家的民族多样性,也造就了各地完全异的饮食习惯。
比如我的家乡东北三省,那里地处寒冷,饮食风格略显粗犷,调味重油重盐。因为在漫长的冬季里,人们必须要以此来保证体力。
川渝一带以辣闻名,因为那地方雨水多丶气温高,辣椒中的辣椒素可以有效帮助人们驱寒祛湿。当然,这个是中医里的概念···
所以说,许多人以国家的形式来总结和归纳中餐,往往不得其法,原因就在这里。
我认为更准确的方式是以省份,或者是区域来划分。
比如东北的平原地区以及内蒙古东部,这几个地方饮食习惯相近,就被划分出了辽菜这个独特的饮食系统——...」
说起中国的饮食文化,林朝阳侃侃而谈,滔滔不绝,听得在场众人一愣一愣的,没想到中国人的饮食系统如此复杂。
「有意思!」
当林朝阳的讲解告一段落,戈特利布赞了一句。
对于林朝阳在不知不觉之间成了今晚聚会的主角,大家也并不介意。
在场的都属于典型的左派知识分子,倡导反对种族主义丶性别歧视和环境破坏等问题,强调个人自由和多元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因此对于林朝阳所阐述的这些饮食理念和文化并不排斥,反而十分欣赏。
他们的性格和喜好也是《纽约客》这份杂志的读者群的一个缩影。
今天的聚会有好几位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同志,精力远不如年轻人旺盛,到晚上九点聚会便散了。
临走之前,戈特利布不忘叮嘱林朝阳早点写两篇稿子先交上来,他好推进专栏的事。
林朝阳应了一句之后告辞。
杰森·爱泼斯坦主动和林朝阳走到一起,等走出戈特利布家的院子后,他才张开了口。
「林,你会不会觉得戈特利布邀请你写专栏这件事有点突兀?」
看来爱泼斯坦是了解些内幕,林朝阳点了点头,说:「是有点。」
杰森·爱泼斯坦叹了口气,说道:「他也是没办法————」
1985年萨缪尔·纽豪斯入主《纽约客》,出于商业目的对杂志内容进行了不少调整,一度导致《纽约客》在读者和GG商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