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麻袍客(1 / 2)

天下长宁 知白 5487 字 7个月前

燕山山脉东西九百里,是中原北方最重要屏障之一,过燕山便是一马平川,北方强敌黑武在历史上无数次南下,仅有一次翻过燕山杀入冀州,也只是那一次,冀州人口十去七八,千里哀鸿,尸骨遍野。

从有史以来,冀州这边大地上出现过三次人口几乎灭绝的灾难,一次来自黑武人的近百万大军破北疆边关后长驱直入,冀州数百万人口战后只余不足三十万,还都是躲进燕山深处才得以逃生。

第二次来自西北草原部族联军的屠杀,楚国集结兵力在渭水拦截,可草原骑兵奔行一千五百里绕过渭水杀入冀州,那一场屠戮,才恢复生机没多久的冀州又损人口百万。

到了楚国末期,西域人联合草原诸部围攻雍州,楚将举国之兵调往西北御敌,结果西域人和草原人故技重施,等楚国大军在雍州集结之后,他们一路杀入冀州。

黑武人南下的那次,豫州数以百万计的百姓自发组织起来,在赤河修建工事,协助周国主路兵马死守,后在大周名将薛开圣指挥下,周国兵马分四路北上,两路在正面猛攻,两路绕至敌后断其退路,双方血战六天,黑武人损兵折将一路北退,最终大周收复冀州。

草原诸部南下那次和西域诸国联合草原诸部南下,都发生在大楚时候,之间,只隔了二十几年。

帮助大楚度过这两次大劫的分别是那时还尚年少的徐驱虏,和中年的徐驱虏。

年轻的那个徐驱虏以九千精骑避开草原诸部联军锋芒,昼夜兼程两千里,杀入草原深处,导致诸部联军不得不回援,那一战,徐驱虏以九千兵力逼迫六十万敌人回撤。

中年徐驱虏病躯带兵出征,先以诱敌之计将草原骑兵拉断,以至于数十万骑兵被拉成三段,被他各个击破。

紧跟着徐驱虏带着大胜之师出雍州与敌总计七十余万的兵力交手,第一战就以六千火牛大破西域联军,后杀入西域千里,屠地千里。

然后这位居功至伟的大将军,就被楚国皇帝一杯毒酒赐死在了庆功宴上。

所以那时候百姓们都说,大楚不灭,天理不容。

出燕山再往北走上几十里就会看到一片沙漠,东西大概有百里,南北七十余里,这里寸草不生。

据说不到一百年前这里还是牛羊成群草场丰美,可一百年内发生的三次兵祸让这里变得人烟罕至,百年而已,草场没了,取而代之的是黄沙漫天。

大宁立国之后在这片沙漠的南边开始大面积的种植树木阻挡风沙南侵,又号召军屏道和北山道的百姓们治沙种田。

二十年后,现在能看到的这片沙漠其实比其规模最大时候已经缩减了至少三分之一。

不过这里依然人烟稀少,那时候漠北诸部被打残的一部分人不得不留下来居住,后来又有西域诸国的残兵在此生活,逐渐繁衍,可也只是在能有水的地方苟且。

大宁立国,在这些地方设立羁縻,逐渐建立秩序,不过比起中原繁华之地依然荒蛮落后。

在这里生活的人凶悍好斗,为了争夺水源时常厮杀。

一些在中原犯下案子的恶人也逃至此地,这里的混乱却成为他们的天堂。

杜巽震背着他的简单行囊走到沙漠边缘的时候,下意识的舔了舔干裂的嘴唇。

从长安出发他一路往偏东北的方向走,历两月才走到这个地方,他手搭凉棚往前看,隐隐约约的能看到极远处的沙丘上有几个马贼也正在看他。

这片不大的沙漠里藏了至少七八支马贼队伍,时不时的就出来到附近劫掠。

要出北疆,穿过这片沙漠最近,可现在看来想穿过去绝非易事,隔着那么远杜巽震都感觉到了那几个马贼的蠢蠢欲动。

走了两个月,他的伤基本上已经好了,虽然手还略有些不灵活,但他自信已恢复不少。

他打听过,这片沙漠南北只有七十余里,他带足了干粮和水,以他的体力,走过这七十里并不算多难。

他腰间还有刀,大宁的制式横刀。

他离开鸿胪寺的时候大家都以为他要回原来的队伍,所以并没有收回他的佩刀。

可他出长安之后就一路疾行,最初昼伏夜出,躲避追捕,离开京畿道之后他才开始恢复正常的生活,他的目标始终都没有变过,他就是要去那个被人称之为连魔鬼都活不下去的地方。

他要去找到他必须找到一种东西,一种能让他重新站起来的东西。

沉吟片刻,杜巽震将围巾拉起来挡住口鼻,然后一低头就走进这片荒漠,不顾风沙,也不顾远处那几个真的蠢蠢欲动的马贼。

风里的沙子才不会因为他足够坚定足够偏执而对他有丝毫敬佩,噼噼啪啪的打在他身上脸上,没多久,他就变成了一个灰黄色的沙人。

走了大概七八里之后他就感觉体力已经大幅下降,这时候他才明白过来为什么当地的人对七十里黄沙之路都那么畏惧如虎。

在沙漠里走七十里和在中原官道上走七十里,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咬着牙又硬撑着走了七八里,他已经不敢再走了,不是不能坚持,而是他感觉到了危险靠近,他再走下去体力耗尽的时候,那几个马贼就会毫不犹豫的扑上来。

马贼凶狠不代表他们只是凶狠,他们更聪明,他们有马,他们人多,但他们不会随随便便就冲出来拼命,看到杜巽震只有一人还要徒步穿越沙漠,他们只需要跟着就好,等到杜巽震体力耗尽的时候他们再过来,随随便便就能把杜巽震埋进黄沙里。

再走一里左右,杜巽震到达了他给自己定下的目标,这里原本应该是个村落,现在荒废的只剩下残垣断壁。